跳至内容

失地农妇跃“农门”——“村改居”社区服务三年成效显著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上提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过去的十年中,城镇化主要是土地的城市化,而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的城市化,还有人身份上的城市化,从农村到城镇,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民到居民,这当中包含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失地农民”对于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名词,“村改居”社区建设工作更是一个未曾踏足的领域,在过去的事工经历中,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如何做好“新市民”身份和心里上的调适,如何构建新市民的社区意识?在种种未知的无畏中,我们开始了从化城郊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向阳村“村改居”的社区服务工作。

创建第一支本土化社工队伍

广州从化城郊街向阳村位于从化城区东北面,占地2平方公里,共10个经济社,6条自然村,常住人口2300人,户籍人口2370人。自2009年征地行动开始,向阳村步入了“村改居”的发展时代。截止2013年7月,已有临近城郊街镇中心的第五至第十共6个经济社完成了“村改居”土地和户籍身份的实质性城镇化,农民从此洗脚上楼,一夜间成了“新市民”。如全国其他“村改居”初期情况一样,向阳村的新市民在失去土地的那一刻,也陷入了迷茫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还保留着农村生活的深刻印记。由于土地征收,原本的乡村文化衰落,而社区居民身份认同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偏低,凝聚力不足。

作为城郊街首个专业社工机构,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在开展“村改居”社区服务的前期,便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社工配备方面,除了从市中心总部带过去的6名专业社工外,我们还专门与设有社工专业的高校联系,招聘了从化当地户籍的社工专业毕业生8名,在行政、社工助理、后勤人员的选择上也优先考虑当地从业人员,组建了从化第一支本土社工队伍。

本土化的社工队伍大大方便了向阳村“村改居”社区服务的开展,没有了语言的隔阂,没有了风俗的差异,即便之前从未听说过社工服务的村民在第一次接触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社工服务的宣传时,也不显得强烈的排斥。

失地农妇跃“农门”

向阳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村落,传统文化自成一体,如舞狮、元宵庆典、拜宗族等,各经济社中不乏热心社区事务的妇女文体积极分子,这是向阳新社区的资本。由于土地的征收,原有的乡村文化凋零,村民期待重温传统文化的热闹,重拾良好的邻里关系,这是向阳村新社区构建的起点。根据“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理念,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社工以向阳村社区优势为介入重点,针对向阳村“村改居”的情况量身制定了村民可持续发展计划。

从劳工夜校培养妇女领袖到涉外家政培训班解决下岗妇女就业,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妇女事工经验无疑是切合时代要求,是成熟且成功的。女性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力量,是家庭稳定的重要保障者,教育一个女人,是教育一个家庭,教育三代人。在向阳村“村改居”社区服务中,我们选择了从女性服务入手,向阳村民可持续发展计划便在“失地农妇跃农门”的工程中拉开帷幕。

作为一名“失地农妇”,小李也曾如其他“新市民”一样,因着学历低,见识少,面对新生活也有过不知所措。小李已经40岁了,育有三个子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生活和教育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失去土地的不安全感,无一技之长的不自信感时常纠结着她,城镇色彩华丽的霓虹灯深深地照亮了她内心中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社工用温柔的亲近,细致的关心温暖了小李纠结的心。在女青年会社工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积极参与中心的各类活动。了解到她迫切的就业需求,我们在对其性格和技能测试后,为其设定了就业提升计划,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会她电脑打字,使用办公设备,书写计划文书等。我们还积极联系周边企业,为其搭建就业桥梁。如今,小李已成为我们社工的一员,初中文化的她在2015年考取了助理社工师证,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持证社工。在接受全国协会“居家养老护理员讲师培训”后,2015年,小李在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领导的指导下,编写了《广州基督教女青年长者居家照料知识小册子》(上中下三册)。现在的她神采飞扬,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三年的时间,她的工资翻了三倍,曾是“失地农妇”的她真正成为了居民,踏上了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旅程!

孵化培育社区组织,创造改变机会

在向阳村“村改居”社区服务中,我们遵循着“从改变中了解,在了解中改变”的核心思想,边服务边调查,通过服务进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世界,并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我们抓住村民生活中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举办各类亲子活动,选拔有才能、有爱心的妈妈,培训其成为辅导老师,让其参与管理亲子活动的日常事务,培养大家团结协助意识,进一步培养这些妈妈老师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目前,很多妈妈已成为义工领袖。通过亲子活动,我们还建立了妈妈互助会,妈妈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相互倾诉,相互支持。丝花缘工作坊也是因失地妇女寻求“组织”而开展起来的。妈妈们从愁眉苦脸到现在的笑逐颜开,我们社工见证着她们的改变与成长。

改变,不是靠着说教,也不是在活动串烧中就能发生的,而是需要在细致的关系建立中,拉开关系的空间,才能看到改变的机会。

随着社区关系的深入,我们循着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思路走进居民家庭,了解居民的想法和需求。我们在服务于群众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群众的反馈。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了一幅社区的基本图像,定位了我们的社区工作方向。

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牵在一起的共同利益关系,很难凝聚大家并培养持久的社区意识。没有什么能比集体文娱活动更能聚集社区意识了。经与向阳村妇委会沟通了解,各社的都有文艺队伍,村民们对文艺队伍的表演很感兴趣。文艺队伍成员以40-60岁妇女为主,文艺队的领袖大部分都是妇女,有一定的带头作用和号召力,但因此知识面窄,难以解决队伍内人员结构疏散,发展空间狭小的困局。为此,女青年会多次开展社区组织领袖培训小组或工作坊等专业服务,挖掘培育团体领袖,提升组员能力,协助其建立完善一系列利于团体发展的规章制度,如社团需求约章,危机处理机制等,增强社员的归属感和互助力;整合街道办、妇联、文体事业单位、村委、民办企业等多方资源,为社团链接发展资金、演出机会、才艺交流等资源;组织社团组织参与女青年会各类综合服务,如探访、交流、演出等,提高社团社会服务的参与度,促进社团健康稳定发展,形成互助分享的理念。如今,“嘉年华游园互动”、“村晚”等由社区妇女组织承担主要演出的活动已成为了向阳村社区的年度盛事。

让更多人参与社区事务

    为让更多人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事务中来,我们除了精心培养文艺队妇女领袖外,还在各类服务中重点挖掘培养村民领袖,提高村民领袖自主解决问题和广泛动员群众的能力,适当时候创造机会让村民领袖参与到服务策划中,以使村民服务方案更具实际操作性,更符合村民的实际需求,并由村民领袖带动其他村民积极参与活动,大大提升村民领袖的归属感和能力感。

    我们在向阳村定期举办社区大讲堂,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授村民关注的主题,如健康维护、居家安全、电信知识、防盗防骗常识、理财知识(投资、保险、教育基金、学习基金)等,发动村民共同学习,以转变其思想观念,丰富知识的积累,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定期在村子里播放有关公益宣传短片或电影,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鉴赏能力。同时还着力于村民参与机制的形成,定期召集村民就如何推动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保洁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农村文明公约,提高村民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专业社工的努力下,在村民义工领袖的配合下,形式多样、内容深刻的社区活动逐渐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参加。在各种活动中,大家逐渐培养起社区公约,新社区意识逐渐形成,向阳村“村改居”正在平稳过渡。

3年来,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向阳村“村改居”社区服务共服务了10152人次,其中妇女为7025人次,占比69.2%。孵化了最美秧歌队、红夕阳等13个社区妇女组织,培育了绿风环保义工队、感恩帮扶义工等8支亲子、高校义工队伍,帮助了36名村民实现再就业(其中再就业妇女21名)。

 

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会赋予社会服务新的内容,新的领域,虽无可学习的榜样和借鉴的历史,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终会有所成就!